作者:齐思淼
当年努力冲出小镇的“做题家”,后来又被“脱不掉的长衫”困住了吗?
数万人的招聘会上,高校文凭石沉大海。每每打开社交平台,青年人的就业焦虑溢出屏幕。当年的“小镇做题家”,曾靠一支笔、一沓试卷从县城拼到大城市,如今却站在人生路口困惑:为什么曾经帮自己跳出困境的超强做题能力,怎么没能解开人生路口的新难题?
当“脱长衫”的讨论越来越热烈,我们更该追问:这“长衫”的标签从何而来?真的是年轻人自己不愿脱,还是有更为复杂的社会共同困境?
人文清华播客“清华大课间”栏目主播张琳(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)对话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蒙克老师。这位从贵州县城一路考进北大、牛津的学者,一步步剖开这些问题的核心,从“长衫话语”到做题家思维的局限,蒙克老师向当代青年人分享他的破局思考。
这里精选了部分内容,一起来摆脱焦虑内耗,寻找人生价值~
小程序
本期内容
展开剩余85%本期嘉宾
蒙克,牛津大学博士,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所所长、副教授、博士生导师;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。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、国际关系、社会政策。出版China’s Pension Reforms: Political Institutions, Skill Formation, and Pension Policy in China (Routledge)。在《社会学研究》《世界经济与政治》《经济研究》《中国行政管理》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。2020年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25名青年科学家,获首都劳动奖章。获北京市第十一届高校教学基本功大赛社科组冠军(一等奖第一名),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。多次为人民日报(理论版)、光明网(理论频道)、China Daily、World Economic Forum等媒体撰文。
互联网话语体系:“孔乙己的长衫”
“孔乙己的长衫”出自鲁迅小说《孔乙己》,象征着一种尴尬的身份处境。近年来互联网话语体系中,这一句被引申为:学历、学位或文化资历是一件“脱不下的长衫”,指年轻人即便达到了教育上的“标准”,依然难以摆脱社会经济压力、就业不匹配或身份焦虑的困境。
蒙克老师认为,“孔乙己的长衫”式话语引发年轻人集体焦虑与反感是必然,核心在于其对现实困难的不坦诚与不同时期不同说法的责任转嫁。
过去,社会向年轻人传递“读名校、学好专业就能获得高薪好工作”的预期,这一预期是基于经济高速增长期的背景;但当经济进入转型期、增速放缓导致新就业机会减少时,这类话语却调转方向,将问题归咎于年轻人“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”“被长衫困住”,而非直面经济转型带来的就业市场变化。这种过去画饼、现在甩锅的双标逻辑,让年轻人感到疑惑,尤其当年轻人满怀期待却无法实现时,反而被指责“预期错误”,自然会心生愤怒与反感。
同时,蒙克老师指出,“孔乙己的长衫”式话语的传播方式与沟通逻辑存在严重问题。这类话语回避了经济转型的客观困境,反而将责任推给缺乏话语权的年轻人,他认为,政府、企业、教育者与年轻人应当共同面对时代发展的新特点,教育者应反思教学内容是否滞后,企业应探索更多就业机会,而非让年轻人独自承担“脱长衫”的压力,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缓解年轻人的焦虑,而非推卸责任、激化矛盾。
擅长做别人出的题,却不会给自己出题
蒙克老师坦言,“做题家思维”存在显著局限:应试教育让人习惯被动接他人出的题,靠得分和表扬获得认可,把自己的努力当成获得回报的充分条件,却未培养出主动找新题的能力。
破局的核心在于破除作为“心中贼”的单一思维定式。他强调,思维定式本身并非问题,它是整理信息、有条理生活的思考方式。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避免仅依赖一种思维,要学会往后退一步、往上拔高一层,在不同场景灵活切换思路。
“挤压式现代性”带来青年焦虑
蒙克老师提到了“挤压式现代性”概念。他指出当代青年诸多焦虑的重要根源是中国的快速化发展,西方花四五百年走完从农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现代化历程,而中国仅用几十年的时间便完成,这种挤压式发展直接造成代际思维的严重断层。青年成长于移动互联网、大数据主导的信息社会,是互联网的原始居民,形成适配新社会的多元、自由价值观;而父母成长于农业或工业化初期,价值观带有“稳定优先”等时代惯性,如希望子女回到小县城、30岁前结婚……。这种成长背景的错位,让青年在与父母沟通时频繁遭遇矛盾,既不认同父母的传统期待,又因亲情面临心理压力,陷入焦虑与撕扯。
年轻人的解药:找到自己的“天职”
缓解青年焦虑的重要解药是找到自己的“天职”,这一理念受马克斯·韦伯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》中“入世的禁欲主义”的启发。蒙克老师强调,“天职”并非宗教概念的简单套用,而是指将所做之事视为具有意义的使命,财富只是工作的“副产品”,而非追求的核心。
这恰好能破解应试教育带给年轻人的“努力必求即时回报”的执念。过去“做题家”的思维让年轻人习惯付出就有得分反馈,面对现实中“努力未必有预期结果”的情况易陷入焦虑,而“天职”思维引导年轻人专注事情本身的价值,而非纠结于外界评价、薪资报酬等功利目标,从根源上减少因“结果焦虑”产生的内耗。
当青年与“天职”相遇,便挣脱了“孔乙己长衫”的世俗枷锁,不必因名校学历未换得高薪而自我苛责,也无需为选择非传统职业而心生愧怍。
打破“知识工具化、学历标签化”的认知迷局,让年轻人在对事业本身的专注里,触摸到自我价值的真实温度。这从来不是放弃对生活的热忱,而是放下包袱,不再强求每一份努力都被看见,不再苛求每一次选择都合乎俗规,转而以服务更有意义之事的初心,在现实的浪潮里稳住心灵的航向。那些因自我期待与现实落差滋生的焦虑,终会在“天职”的微光里,慢慢消融成前行的力量。
【版权声明】本文原载于“人文清华讲坛”,出于信息分享目的转载。相关权利归原作者及原平台所有,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
发布于:天津市易云达配资-如何股票配资-配资网站推荐-线上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